亚太日报驻墨尔本记者 张烁
2025年7月15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一致裁决甩在韩国面前——因历史证据不足,将韩国提交的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“待撤销名单”。
这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,不但使韩国多年以来积极申遗的努力遭到重大挫折,同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其非遗申报真实性的广泛质疑。
泡菜制作技艺、江陵端午祭、燃灯会、大木匠技艺及阿里郎民歌——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族文化都出现在韩国申遗的名单中,这曾经让众多学者痛心疾首。
2025年5月30日,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向联合国正式提交了137项证据,系统性地反驳了韩国申遗漏洞。其中,泡菜制作技艺的争议尤为突出——韩国长期自称是泡菜发明国,但其实早在中国北魏时期(公元386—534年),《齐民要术》中就已详细记载了泡菜的制作工艺,比韩国早出了数百年。
此外,韩国还将端午祭包装为独特的萨满教仪式,但从湖北出土的傩戏面具可以证明,类似祭祀传统在中国可追溯至一千年前。
展开剩余51%大木匠技艺的争议同样尖锐。韩国在申报材料中列举的27道关键工序中,有19道来自于宋代(公元1103年)《营造法式》。
这些证据不但削弱了韩国的申遗理由,更是让联合国专家组发现,韩国提交的申遗材料中有73%为现代活动的照片,涉及历史溯源的证据仅仅占27%,且很多内容还存在自相矛盾之处,根本难以支撑其所谓的“千年传承”的核心主张。
此次裁决可谓是大快人心,也让很多担心民族文化被剽窃的国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要求非遗项目需具备“世代相传”和“活态传承”的特征,而韩国的历史材料漏洞百出。有分析人士指出,韩国近年来的申遗策略更侧重文化包装而非学术考证,如此不严谨的态度导致其在国际评审中难以立足。
注: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发布于:湖南省全国股票配资,南宁配资公司,杠杆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